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诸多隐忧
作者: 张伯顺 来源: 汽车与配件杂志 日期: 2011年第08期

汽车整车企业的单兵独进,超速发展,给我国汽车业本身的发展留下诸多隐忧。现状依然是汽车业大而不强。

自主品牌依然处于弱势

我国汽车产销量很高,但自主品牌依然处于弱势,“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汽车中自主品牌车型没占上风。路上行驶的自主品牌中高端轿车更是稀少。目前生产中高端轿车的自主品牌,有一汽奔腾、上汽MG和荣威、奇瑞东方之子、江淮宾悦、华晨中华。这些品牌中排量在2.0L、2.5L以上才是真正意义的中高端轿车车型。这些车型去年产销数量有的一位数、有的两位数、有的三位数,无一突破四位数的,与国产的外资品牌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

国际汽车制造商组织(OICA)是按公司(品牌)划分企业产量的,去年我国汽车产量超过1800万辆,如果将跨国公司品牌的产量剔除,自主品牌的汽车又有多少?

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核心技术“拿来主义”居多,无论是发动机,还是车身。日本、欧美汽车品牌的发动机等动力总成安装在许多自主品牌汽车中。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上的自动变速器,多数是ZF和爱信-华纳的;自主品牌汽车上的ABS和ESP,多数是Bosch和TRW的;自主品牌汽车上的发动机管理系统,多数是Bosch和Delphi的;自主品牌汽车上的油漆,多数是杜邦、巴斯夫和PPG的。无论是中外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汽车,或是几大国有汽车集团的自主品牌,都有着相应外资合作伙伴汽车的影子或是烙印。有的甚至原封不动移植其发动机、底盘等重要大总成和关键零部件。不少自主品牌车型中鲜有中国研发的影子。有的则是在外资品牌原有车型基础上进行的适应性二次开发。

竞争力不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版《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显示:国际竞争力方面,日本的得分91.62,中国得分仅54.33;产业地位,日本得分100,中国得分16.72;自主品牌,日本得分100,中国得分17.77;海外生产,日本得分80.85(2009年日本国内产量793.45万辆、海外生产1011.76万辆,全球产量达1895.21万辆,占全球份额31.08%),中国得分为0.21。

世界品牌机构去年的《世界百强品牌排行》中,无一中国汽车品牌。丰田、奔驰、宝马、本田、福特、大众、奥迪、现代、保时捷和法拉利等汽车品牌前10强,在世界百强品牌排行中依次列11、12、15、20、50、53、63、65、72和91位。汽车业品牌在世界百强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现代汽车。其从2005年第一次进入世界百强品牌排行后,排名持续上升。品牌价值随销量增长而不断提升,2005年初入榜时销售额为35亿美元、排名第84位。2007年为45亿美元、第72位排名;再到2010年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排名升至第65位。

“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的突出特点是‘快’,但并没有完全做到‘好’。”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坦言,近两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力促进了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自主品牌企业虽然抓住了市场高增长的机会,但在品牌含金量、核心技术、企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没有实现质的增长。

汽车零部件滞后于整车

尽管我国成为汽车生产大国、新车销售大国,但汽车零部件发展明显滞后于整车。根据Automotive News发布的201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无一中国企业。从百强零部件企业总部所在地看,日本和美国都是30家,德国17家,法国7家,韩国4家,加拿大、瑞典、瑞士和西班牙各为2家,意大利、英国、荷兰和墨西哥都是1家。

去年我国刷新全球单个国家汽车产销纪录,但与此同时汽车投诉量也迅猛增长,仅全国“消协”受理的汽车投诉就达14093件,同比增长51.1%,超过汽车产销增速。质量问题投诉占55.5%。去年汽车召回呈陡然上升趋势,召回汽车超过100万辆。多数投诉和召回是由于零部件质量存在问题。

关键汽车零部件,特别是电子控制部件和总成绝大部分仍然依靠外资企业在国内的合资或独资企业供应。有的甚至还要依靠进口的。

汽车产品未批量打入发达国家市场

“汽车工业要达到强国标准,唯一指标是能够让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买我们自主品牌的汽车,我们跟美国、日本和德国汽车平起平坐,像现在美国人买日本汽车一样平起平坐。”我国第一代汽车人、中汽公司原总经理、国家原科技部专职委员陈祖涛如是说。汽车产品能批量打入发达国家市场,才能说明我国汽车产业真正强大起来了,而目前我国汽车出口主要是落后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且多数是低端车型、价格低廉。

新的“产能过剩”隐忧

近两年汽车市场需求的高速和超高速增长,很多地方政府将汽车业列为支柱产业,形成一股汽车规划热、汽车投资热和汽车制造热。去年年底,14家主流车企累计规划产能已经达到2300万辆,如加上其他车企,汽车行业总产能将在2500万辆以上。全国乘用车企业67家(其中8家零产量)、商用车企业82家(其中11家零产量),即使将重合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算为1家,全国整车厂家至今100多家。多数企业纷纷制定规模庞大的产能扩充计划。随着汽车产销适度降温,有些产能势必成为无效产能,这也是汽车业本身发展中的隐忧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