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再度到来,让不少汽车企业绷紧神经。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无论是中国消费者协会(简称中消协)还是中国质量协会,2010年收到的汽车投诉量都创下新高。
新车投诉占比高
“2010年,我们收到汽车投诉数量达到14093件。”中消协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各类汽车投诉中,汽车质量问题投诉占55.5%,值得引起汽车企业的重视。
日前,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发布《2010年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简称《报告》)称,2010年共收到汽车用户投诉11917例,其中有效投诉10153例,同比增长19.2%。其中,综合类问题投诉(同时投诉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占比上升明显,由2009年的41.9%增长到61.62%。另外,新车投诉占比较高。新车购买1个月内出现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问题的投诉占总投诉量的34.4%,3个月内投诉量则超过总数的50%。
按车型价格划分,5万~15万元车型占了投诉的绝大多数。按级别划分,质量投诉的重点集中在A级车领域。从零部件分类来看,针对车身附件及电器问题投诉比例最高,占24.78%;其次是发动机问题,占20.34%。
投诉递增 质量与服务问题并存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回望“十一五”汽车消费情况,新车销量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汽车相关产品、服务投诉也随之增加。
记者查阅了从2006年~2010年的《报告》,从数据上看,中国质量协会这5年收到的有效投诉分别为3626件、4878件、6026件、8515件和10153件。
2006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4985万辆,2010年增长到9086万辆。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中国质量协会收到的汽车投诉比率呈现出U形变化,5年数字分别为0.016%、0.014%、0.013%、0.012%和0.016%,汽车投诉的占比并未下降。
过去5年间,质量投诉一直是汽车相关投诉的重要组成部分。“售后服务投诉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与4S店、修理厂沟通不畅,厂商相互推卸责任、汽车企业维修网点布局不合理等。”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蒋苏华说。
从2006年到2009年,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投诉一直排在投诉前两位,但到了2010年,车身附件及电器投诉占比跃居第一位。近两年,综合类问题投诉占比显著增加。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消费者在遭遇产品质量问题的时候,希望维修方能快速、有效地解决,同时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他们往往会遇到服务态度差、维修效率低、配件等待时间长、屡修不好等情况,因此会抱怨不已。
虽然投诉量递增,但真正诉诸法律解决的汽车纠纷并不多。“‘十一五’期间,与保有量相比,汽车消费纠纷最终形成诉讼的数量相对较少。由于汽车诉讼较为复杂,厂家又比较强势,诉讼时间与金钱成本较高,即便存在质量、服务问题,形成诉讼的也不多。另外,诉讼案件中,涉案金额也不高。” 蒋苏华说。
消费环境亟待健全
与汽车保有量递增形成对比的是,我国汽车消费环境仍有诸多不健全之处。从汽车召回到汽车“三包”,制度层面的政府监管缺位,让人心痛不已。
记者登陆“国家质检总局缺陷管理中心”网站首页发现,新闻纵览的栏目里全部是汽车召回信息。“十一五”期间,我国共召回汽车358.07万辆。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汽车召回规模实在太小,美国仅2010年就召回汽车2027.59万辆。
没有工业品能保证不出现质量问题,国内汽车产销量一年上一个台阶,汽车召回规模也应随之增长。然而,由于管理漏洞多,很多厂家并不把汽车召回当回事。一些跨国公司在全球实施召回,但唯独略去中国。这让很多消费者愤慨。但现有召回制度对汽车厂家约束力不足,如果不从制度方面进行改革,汽车召回短期内很难见起色。
汽车“三包”规定迟迟不露面,也是政府管理缺位的重要表现。新车出现问题,消费者应该享有免费修理、更换、退货的权利,经销商却常以使用不当为由,让消费者承担高额的售后服务费用。缺少汽车“三包”法规,是形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是汽车召回,还是汽车“三包”,政府管理不到位,对消费信心都产生了很大伤害。健全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信心,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