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大地震(以下简称“大地震”)不仅令日本本土汽车产业遭受重创,甚至还因部分零部件生产、供应体系受损导致其全球关联汽车制造厂“断炊”。大地震在震惊世界的同时,也让日本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深刻体会到“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危险。
大地震的催化效应
大地震后,很多业内人士预测,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将因此加速海外建厂的步伐,以提升应对类似大灾的能力。而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无疑将成为日本零部件企业生产外迁的首选地。现在,该预测正在逐步成为事实。据悉,吸纳日本企业投资设厂的江苏丹阳“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园(JAPIC)”的1期工程将于今年11月建成。同时,位于广东省花都区和佛山市南海区的类似日本零部件工业园也在建设之中。6月2日,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上海代表处副所长川合现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近来,向JETRO咨询来华投资事宜的日本企业明显增多。
日前,媒体在报道这些日本零部件工业园时常常将其与大地震直接挂钩。川合现认为,这样的观点并不全面。事实上,丹阳日本零部件工业园在今年春节前后就已经动工,当时,大地震还没有发生。因此,不能将所有的原因归于大地震,大地震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日本零部件企业海外建厂的进程。
意料之中的外迁
据川合现介绍,像电装、爱信精机等日本大型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工厂已经有20几家,很多日本零部件企业都有来华建厂的意愿,背后的驱动力主要包括:
首先,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不到中国就地参与竞争,日本企业也怕失去机会。同时,日本三大汽车制造商已经在中国建成了数百万辆产能,为了降低成本及提高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需要其配套供应商(日本零部件企业为主)就近建厂。1级供应商落户中国后,其同样也会期待相关的2级供应商跟进至中国建厂……
其次,作为发达国家,近年来日本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继续固守本国做大市场的空间有限,也迫使日本零部件企业不得不走出国门向海外拓展。另外,日元升值,以及高人工成本也在逐步蚕食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在种种非企业所能自控因素的综合挤压下,“走出去”便成了日本零部件企业为数不多的可自主选择的阳光大道。
去与留的博弈
谈到大地震后日本零部件企业如何积极进行灾后重建的话题,川合现说,他知道有一些企业选择了在原址重建,并听说有的企业扩建了原有海外基地(如中国工厂)的产能,当然,也有企业着手在海外新建生产基地……
虽然,汽车在日本已不属于朝阳产业,但是其对解决当地就业及税收等方面仍有很大的贡献,因此,日本相关政府部门也希望本国汽车及配套零部件企业能“肥水不流外人田”。为此,当地政府也努力通过补贴、减税等积极的财政举措,拉住日本零部件企业携款投资海外的步伐,尤其希望能将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和研发中心留在日本国内。
川合现说,他们最近已多次组织日本中小企业考察的丹阳日本零部件工业园总建筑面积有10.3万平方米,其中,2.5万平方米的首期工程将于年内投入使用。目前,约有20家日本企业签约入驻,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该工业园将容纳200家日本零部件企业在此落户。据悉,日本零部件企业原先偏好落脚日本三大汽车扎堆的广东,此番选择扎营江苏,正是希望能通过更有利的地理优势,争取集聚在华东地区的欧美合资汽车制造商的配套商机。
继续留在日本,市场空间受限;走出日本,产品性价比更优且发展天地更宽。在去与留的博弈中,日本零部件企业的天平将向哪边倾斜呢?这也许并没有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