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汽车市场的背景之下,不能不认为国内外油价的不断上攀,是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的重要因素。
尽管有人百般辩解,但我国的成品油价格高于国际水平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国外相比,不仅按单位体积的成品油价占其收入的比重,即“相对价格”低于我国,就连“绝对价格”在某些国家也低于我国。譬如,欧洲地区每升1.5欧元左右的油价乘以人民币汇率之后虽然高于我国,但按油价在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水平中的比重而言,则远低于我国,即便是拿沿海地区城市相比也是如此。日本也一样。如果以“绝对价格”相比,则美国显然低于中国,如按收入比重来计算,则更是没得比。就算与全部依赖进口的我国台湾地区油价绝对值也低于我国大陆地区当前的油价。 这是表面价格的比较。如果从机制上来看,虽然2009年规定了“如国际油价连续20天日均涨幅或跌幅超过4%,就应考虑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但我国并不是如同日本、韩国和欧洲,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90%以上的国家。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石油依存度仅为51%,也就说另外一半是国产的。既然是国产的,为什么要把原油的国际油价作为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的依据?
首先,国际原油价格受地缘政治斗争的影响,投机因素很多。以这种不可控的价格因素来影响国内消费价格指数,以致影响经济稳定,代价太大;其次,国内开采原油价格应该是稳定的,为何要跟着国际油价“上窜下跳”,难道想“火中取栗”;其三,从中石化(600028.SH、00386.HK)2010年业绩来看,净利润为707.13亿元,同比增长12.8%。2010年“三巨头”合计净赚2649.94亿元(上缴中央财政884.26亿元除外)。根据2010年报,中石化的707.13亿元净利润中,炼油业务贡献了148.73亿元。既然如此,盛传的“炼油亏损”神话又从何而来?
虽然普通的局外人搞不清楚这笔帐,但“花旗”的研究报告称,即便油价连番攀升,对中石化盈利影响不大。理由是中石化较高的原油生产收益,可抵消炼油净利损失。而且其炼油业务于布伦特原油105美元水平,仍可收支平衡;其四,根据2009年国家发改委《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国际油价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关于这一点,有点“国企老大尽社会责任”的样子,但也就是这一点从未透明过。
如今财政部宣布自7月1日起,我国将大幅下调成品油等商品进口关税,其中与汽车相关的柴油将以零关税进口,但不知何因,汽油的下调幅度并未提及。
据查,目前柴油的关税是按0.8元/L、汽油是按1.0~1.4元儿计算,如此这般之后,整个成品油价格下调的平均水平可能达到10%左右。当然,如果“三巨头”要按“差不多一半不需进口”计算的话,那么下调的平均幅度应在5%左右。这就看降价和涨价的算法是否一致了。
根据财政部新闻办公室的说法,下调关税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保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实际上就是为谋降低通胀的一项举措。不可否认,这还会拉汽车市场一把。同理,今后成品油还想涨价时,就应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的大局,最好是内部消化,够赚就不要再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