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2011年大陆集团汽车调查报告之三
作者: 未名 来源: 汽车制动网 日期: 2012年03月14日

尽管现在大部分人都知道电动汽车,但这种汽车的市场增长潜力仍然很低。这是“2011年大陆集团汽车调查”得出的结论,本次活动中,德国市场与社会研究所 (infas) 对德国、美国、法国和中国的1,000名汽车用户,以及十个国际大都市的500位年青人 (35岁以下) 进行了调查。

99%的德国受访者听说过电动汽车——但只有4%表示愿意考虑购买电池行驶里程为150公里的电动汽车。值得注意的是,适用的用户只有这一小部分——即70%为短途行驶的人,每天最远行程150公里,一个月行驶100公里以上的距离不超过四次——而且电动汽车的预期价格高于内燃机汽车。如果行驶里程提高到300公里,这一比例会略有提高,达到6%。中国的调查结果不同:现有潜在购买者数量 (14%) 将提高到27%。对比之下,法国潜在购买者将由1%提高到2%,美国将由2%提高到4%。

高效蓄能系统满足大部分驾驶者的行程要求

假定车主的用车方式是唯一考虑因素,那么潜在需求量可以大幅提高:目前及市场上即将推出的电动汽车 (最大行驶距离为150公里),完全可以满足德国52%驾驶者的日常需求,因为他们每天短途行驶,距离不超过150公里。对比之下,这个比例在中国为44%,在美国为42%。

更高效的蓄能系统 (最大行驶距离可达到300公里) 可以使这种情况发生显著变化,满足德国97%、中国91%、美国87%和法国一半以上驾驶者的行程要求。

Elmar Degenhart博士指出: “我们面临非常现实的市场机遇。”

在被调查的所有国家中,驾驶者认为价格是购买电动汽车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德国受访者中占43%,在美国占41%,法国和中国占49%。

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Elmar Degenhart博士指出:“考虑到汽车购买者对价格的敏感,以及电动汽车与传统内燃机汽车的成本大约相差10,000欧元,我们认为,短期内很难形成市场规模:需求量达到足以降低价格的水平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供应商和制造商应利用每一个机会降低电动车成本,而不是以汽车产量为条件。这方面的一个关键词是‘标准化’。”

成本的明显差距是本次调查中潜在购买者数量少的主要原因。尽管满足相应的使用方式,但在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愿意购买电动车的受访者仍是少数。纯数学计算结果显示,电动汽车潜在市场需求量已超过300万辆,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中国,接下来依次为美国、德国和法国。

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兼动力总成系统部负责人José A. Avila指出:“调查结果显示,仅就成本差别而言,传统动力系统的汽车向电动汽车过渡不可能且今后也不会一蹴而就。因此,我们必须在此期间利用一切可能降低内燃机油耗。未来几年,实现节油35%以上的目标。同时,必须继续开发电动驱动系统技术,在不影响安全、品质和舒适感的情况下重点降低成本。”

德国四分之一以上的人愿意购买混合动力车

“2011年大陆集团汽车调查”还调查了对于混合动力车的了解和购买意愿,这种汽车不受行驶里程的限制。德国受访者中,96%了解这种节省资源的动力系统,其中27%表示“可能”或“肯定”购买这种汽车,美国为29%、法国为10%、中国为65%。与大陆集团2008年调查相比,中国受访者表示愿意购买的比例增长最高,德国和美国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

…甚至接受较高成本

在被问及混合动力车价格时,大部分德国 (66%) 和中国受访者 (63%) 认为采购价格会提高。只是预期增幅存在很大差别:德国和法国受访者可接受增加的成本为3,500到5,000欧元,美国受访者可接受增加2,000欧元,而中国受访者认为这种技术在价格上可以增加500欧元。认为这种汽车的费用应与内燃机汽车持平或低于后者的受访者,德国为33%、美国为48%、法国为59%、中国为36%。在德国,混合动力车预期价格与2008年相同。美国特别是法国,预期价格发生变化:在2008年预期增加采购价格后,目前这些国家的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混合动力车的价格应持平或下降。与2008年相比,许多中国受访者预期成本会提高。在所在调查的国家中,质疑初期增加的成本会在三年内迅速回落的人增加了。

大陆集团汽车市场调查负责人Klaus Sommer指出:“调查显示,两次调查过程中,成本问题对于车主起着决定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与目前混合动力车的情况一样,随着电动汽车市场销量的增长,驾驶者价格敏感度如何变化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其预期价位。”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