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集团董事长李喜增
近日,在“中国汽车报专家顾问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纪念中国汽车工业60周年”座谈会上,记者见到了凌云集团的掌舵人——李喜增董事长。2013年,凌云集团凭借优异的经营业绩入围“2012年汽车工业三十强企业名单”。作为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凌云集团能够与众多整车企业一同跻身汽车工业三十强,显示出不凡的企业实力。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李喜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喜增亲切朴实、平易近人,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与记者侃侃而谈他掌舵凌云13年的企业经营管理经——“坚守”与“进军”。
李喜增自参加工作就在凌云,至今已经有三十多个年头了。2000年,李喜增任凌云集团总经理,2011年任董事长。13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凌云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成长为今天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1985年,凌云在产品转型、求生存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天津某汽车厂的零部件配套项目。在应用自身技术生产冲压件的基础上,自主研究汽车辊压件的生产技术,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站稳了脚跟。多年来,凌云集团坚守“初衷”,专注于汽车零部件行业,不断投入资金和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品质和核心优势,实现与主机厂“同步设计、同步研发、同步验证”。“对行业有信心不动摇、对客户不动摇、对企业战略不动摇、对企业未来发展不动摇”这“四个不动摇”是李喜增企业经营“坚守”的核心体现。
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企业发展亦然,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面对已有成绩,凌云没有画地为牢,而是利用自身优势不断拓展汽车零部件的发展空间:通过与澳大利亚公司合资获得汽车尼龙管生产技术,通过与丹麦合资获得橡胶管生产技术。去年,又收购德国凯毅德公司,获得全球领先的汽车门锁研发技术以及大众、福特、宝马、奔驰等大客户资源,跻身海外高端市场。目前凌云集团所属的分子公司遍布全球6个国家、国内26个地区。在董事长李喜增的带领下,凌云不断“进军”,整合全球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实现由国内经营向国际化经营的跨越。
进军汽车业:“立足天津 占领华北 走向全国”
《中国汽车报》:据了解,凌云以前是军工企业,那么是怎样进入到汽车零部件行业的?
李喜增:作为军工企业,凌云1980年军品停止订货,1985年军品全部下马,企业面临产品转型的生存困境。多方探索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争取到了一部分汽车零部件产品的加工任务,于1986年进入汽车行业。之后逐渐发展壮大,形成规模。
《中国汽车报》:凌云进入汽车行业之初选择的是什么产品?
李喜增:凌云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首个配套车型是天津大发。凌云生产军品时有一定的冲压基础,就利用当时的工艺和技术条件为天津大发生产冲压件。在生产冲压件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部件即中门的滑轨需要辊压工艺,于是就自行研究采用简单的辊压技术生产出来,从而获得了天津大发的辊压件业务。1989年,在第一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凌云展出了为大发配套的车门框和车窗框,率先在国内通过辊压工艺生产出能够替代进口的辊压产品,从而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力。在“立足天津、占领华北、走向全国”口号指导下,凌云从1990年开始,南下北上到各大汽车厂宣传,获得非常好的反响,陆续与很多汽车厂家建立良好的配套关系,坚定了发展汽车零部件的思路。
1987年,凌云与澳大利亚的IPS公司成立了兵器系统第一家中外合资工业企业,生产天然气尼龙管道,后来发现这种材质还可以做汽车管路系统,于是,1989年又开始做汽车的尼龙管路系统,并首先为东风卡车配套。1990年,中汽联组织行业推广应用会,在行业中推广了汽车尼龙管产品。至此,凌云奠定了冲压件、辊压件和汽车尼龙管的发展基础。
《中国汽车报》:现在对凌云来说,汽车零部件是否是其主营业务?
李喜增:是的。按财务报表计算,今年凌云的销售收入会突破100亿元,其中汽车零部件业务占到75%。今年,汽车工业协会以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作为评定标准,凌云被评为“2012年汽车工业三十强”之一,仅有4家零部件企业入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坚守“初衷”:“提升研发能力 与国际同步”
《中国汽车报》:今天,大家在会上讨论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如何发展,您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的?
李喜增:中国汽车工业要想提升自主品牌,缩小与国际品牌差距,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质量问题,二是服务问题。国内企业往往牺牲质量和消费者利益来追求成本和价格,有的厂宁可给用户索赔也要降低成本,把索赔当成纯粹经济效益来看,这是损失品牌、未来客户和潜在市场的做法,这样的品牌没有生命力。要想提升自主品牌就不能完全跟国际品牌拼价格,越拼越没出路。
《中国汽车报》:据了解,凌云的配套体系包括自主品牌、欧美、日韩三个板块,其中自主品牌所占比例有多大?
李喜增:从凌云整个销售额来看,自主品牌占30%左右。全国配套企业除宝马、奔驰外,其他车型全部配套。韩系通过合资企业实现配套,日系车最近同日产、本田等建立配套关系,并且很早就同一汽丰田建立了配套关系。
《中国汽车报》:目前整个汽车行业处于微增长态势,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体利润下滑,而且去年凌云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利润也是下滑的,凌云如何应对这种压力?
李喜增:凌云在零部件当中比较突出自己的特色,力争在自己熟悉的产品领域靠规模拉动利润额,使利润下降幅度小一些或者不下降。同时,尽可能利用成熟的工艺拉动产能提升,实现汽车安全件与主机厂的同步设计、同步研发。凌云掌握自身产品的核心技术,具备与主机厂同步研发的能力,因此在熟悉的领域敢于扩大产能,不断增强同步研发和配套能力,降低风险,提升盈利水平。
《中国汽车报》:凌云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研发,像收购德国凯毅德直接购买技术是一种途径,那么凌云在自主研发方面还有哪些表现?
李喜增:在车身结构件如前后保险杠、侧门防撞杆等方面,凌云特别注意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建立了国内惟一一家低速碰撞实验室,把产品研发提升一个水平。我认为凌云产品研发的定位是要实现与主机厂的同步设计、同步研发、同步验证。目前,通过计算机仿真设计做出产品后进行实际碰撞,吻合性达到95%,从而获得更多配套机会。对于行业定位,凌云要保持国际同类产品的同步研发水平,目前已经可以做到。
进军海外:“放眼全球走向世界”
《中国汽车报》:目前凌云合资合作、收购动作频繁,这是不是凌云的主要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对凌云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李喜增:我觉得这个问题不仅要站在凌云的层面去看,还要站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层面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要缩小与国外零部件企业的差距,提升自身研发、制造、配套能力,就要整合全球资源。我认为中国零部件企业目前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和实力。凌云通过合资获得技术,提升配套能力,但合资前提都是凌云控股。
《中国汽车报》:之前我们了解到,凌云要做“具有较强实力的汽车零部件首选供应商”,这是凌云未来的发展目标吗?
李喜增:这是2009年凌云在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提出来的。之前提出“建设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今年通过评选三十强已经实现,使凌云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具备了一定地位和知名度。凌云的企业定位是“建设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国内著名”通过努力已经实现了。汽车工业是全球化的工业,汽车零部件必须全球化,跟着主机厂去战略布局,才能拥有国际知名度。之前凌云一直在探索如何走出去,收购凯毅德之后,我们抓住这样一个机会,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知名度。
《中国汽车报》:您理解的全球化除收购之外还包括哪些?
李喜增:我认为还包括海外投资。比如凌云收购凯毅德之后,马上在俄罗斯投资建厂,今年年底投产。这也是一种“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得要走出去。
坚守凌云:“充分放权完全掌控”
《中国汽车报》:跟随整车厂建厂布局是一个很普遍的战略,刚才您提到凌云也采取这样的战略,但工厂这么多,要如何有效管理?而且一旦产能利用不了,不是要面临很大风险么?
李喜增:国际上大的零部件集团采取的就是跟随主机厂建厂的战略,我认为这是一种风险非常小的战略。主机厂投资100亿,零部件投资最多5000万,主机厂风险更大。从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中国汽车工业是一个发展周期非常长的行业,虽然发展过程中有波动,但整体来看是发展的。就近配套,能够获得先发优势,点越多反而风险小。目前凌云国内有40家零部件厂,形成“股权多元化、产品系列化、经营专业化、市场区域化”的发展模式。我对凌云集团的管理理念是“充分放权,完全掌控”,该放的权一定放足,该管的事一定管到。掌控总经理、财务总监的任用、考核,每年的审计、投资、经营指标、年度考核等,其他的就放权给管理层。
《中国汽车报》:您在凌云几乎一辈子,对做零部件行业有何心得。
李喜增:做零部件首先要对主机厂负责,主要有四个不动摇:对行业有信心不动摇、对客户不动摇、对战略不动摇、对企业未来发展不动摇。未来在产品系列化方面会考虑多元化,但脱离汽车零部件行业去开辟新的产品,目前没有考虑。我们觉得汽车安全节能是永恒问题,是永远追求的目标,凌云的产品也在向安全、节能、环保、智能化方面发展。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凌云会非常主动地去涉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