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可放大显示
引言@中国“智”造背后崛起的“新”力量
日复一日,人们可能早已对科技的进步习以为常,更少有人会知道或关注实现这一切背后的人物和他们所付出的汗水。然而,正是这群人用创新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让曾经的想象化为现实,并塑造了一个个日常可见、随手可得的创新成就。他们就是工程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坚守,改变着生活,造福着世界。
那么工程师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眼中的创新又是如何?他们的创新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又有什么样的需求?围绕这一话题,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全球创新的引领者TE Connectivity发布了《2014中国工程师创新动力调查报告》,洞察中国工程师当下的创新现状与挑战,分析中国创新工程师的创新需求。希望借此报告引起社会各界对工程师的关注,同时携手各方为进一步激发中国工程师创新力提供指南。此次调研,无论是对中国的工程师群体,还是对企业,抑或对政府主管部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本次调研揭示了优秀工程师身上的能力标签,有助启发中国工程师认清自我、发掘自我、成就自我;其二,本次调研为企业如何构建创新力体系,拓展工程师的创新空间,提供了参考方向;其三,本次调研为政府主管部门构建工程师创新激励机制,探寻中国“智”造的崛起之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变革,提供了着力点。
该报告结论取自双方所委托的知名调研公司益普索(Ipsos)公司于2014年8月至10月开展的中国工程师调查项目,该项目面向全国1107位在职工程师进行了一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调查,覆盖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31省及直辖市,涵盖了汽车、通讯、化工、IT等20余个主要技术行业。
中国工程师富有创新热情与实践经历
近10年来,在政府的不断推动下,从制度角度,中国已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企业也逐渐成为了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成为其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利器。而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背后,活跃着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工程师群体。调查显示,超九成的中国工程师曾经参与或领导过创新案例。他们热衷发明创造,既追求大踏步的冒险精神,也重视小迈步的技术严谨。充满创新力、满怀创新热忱的中国工程师已然崛起。
创新热忱主导工程师择业观。追本溯源,当中国工程师的创新力量不断壮大之时,最初是什么让他们选择走上创新之路呢?调查显示,超半数以上受访工程师因为“喜欢发明创造”而选择这一职业,而这一比例在90后工程师中高达65%。而相较于近四分之一的70及60后工程师因为工程师的社会地位而选择这一职业,80及90后的这一比例在降低,说明对“创新”的热爱正日渐成为主导新一代工程师择业的因素。
↑点击上图可放大显示
创新活动成工程师工作新常态。当今市场技术与产品的更迭越来越快,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的需求愈发强烈,创新逐渐成为每个工程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拥有创新经历的受访工程师比例高达90%以上,而他们的创新经历主要集中在对现有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突破(71%)、通过改善细节提升产品性能(61%),以及改进工作流程(50%)。工程师创新涉及产品、技术、流程等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同时,也正是得益于工程师们的创新贡献,人们得以享受到科技为生活带来的种种便利。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工程师参与的创新案例曾帮助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性能,是为大众带来“物美价廉”科技享受的最大推动力。
创新能力成优秀工程师重要标签。从择业到工作、从平凡到优秀,“创新”情结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中国工程师不断成长,走向卓越。调查显示,工程师眼中“优秀工程师”应具备的三大能力分别是:专业技术能力(72%)、创新实践应用能力(62%)和创新思维能力(55%),对“创新”能力要求独占半壁江山。创新已成为优秀工程师的重要能力标签,足可见“创新”两字对工程师职业生涯的影响,以及工程师对于“创新”的重视程度。而沟通能力(45%)也紧随其后,排名第四,并在除专业技能以外的各项软技能中以高分领先。随着工程师对沟通技能的重视和提升,或将颠覆大众眼中 “不善言辞”的工程师形象。
力拓创新下一站,企业支持成众望所归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创新的投入持续增加,工程师作为中国创新的中坚力量也迅速崛起,他们目睹了西方国家大量的突破性创新成果,参与了诸多创新实践。他们对创新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有着深刻的体会,对于未来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的渴望十分强烈。与此同时,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参差不齐的企业投入等也让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创新挑战。
近九成中国工程师具有更大创新空间。尽管绝大部分受访工程师曾参与或领导过创新案例,但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87%的受访工程师表示自己在工作中因种种原因曾有创新想法但无机会付诸实践。在这些“壮志未酬”的经历中,或许就可孕育出企业新一代核心竞争技术或产品。
创新成果对行业影响尚浅,成就颠覆性创新仍需积累。在当今竞争环境下,创新成果不仅应当作用于企业产品,更应对助力行业变革、升级乃至转型发挥作用,从而真正使我国成为“智”造中心。然而,目前中国工程师的创新结果尚不能对于行业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应用效果和影响。超过60%的中国工程师参与的创新案例帮助企业在产品层面实现了突破,但却仅有约13%的工程师的创新成果帮助改进行业制作工艺或者填补行业产品或技术的空白。
↑点击上图可放大显示
工程师创新力“方兴未艾”,企业支持需求显著。无论是创新想法无付诸实践的机会,还是创新成果的行业影响力尚不足够,造成这些创新挑战的原因除个人能力不足外,外部因素也不容小觑。调查显示,除56%的人认为工程师的创新挑战来自个人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外,38%的工程师表示企业硬件投入不足成为他们创新实践中遇到的最大外部挑战,其次是企业内部缺乏支持创新的流程(36%)。应对工程师创新挑战,亟需企业更多投入。
在被问及希望通过哪种途径的支持克服创新挑战时,60%受访工程师希望获得企业支持促进创新,远超排在第二位的行业协会(8%)和第三位的政府政策(5%)。企业作为管理和培养工程师的主体,其支持对于工程师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不言而喻。而与此同时,企业也是工程师创新成果的最直接的受益者,工程师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觑,专注于维持和发展现有产品和技术的持续性创新将有利于企业利润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而足以影响或是改变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颠覆性创新,更将有助于企业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破解企业创新方程式
目前,中国工程师的创新力潜力巨大,是否能最大地激发其创新潜力,将成为企业以创新制胜未来的关键。不过,在有限的条件下,创新力的激发需要企业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集中精力解决工程师真实的创新需求,因此必须倾听和了解工程师对于创新激励的真正看法与需求。创新设备及经费支持固然重要,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更是激发工程师创新力的是首要因素。合作、开放、宽松的工作团队与环境,适宜创新的管理模式、配套的培训与交流活动等,都将助力企业充分释放工程师的创新潜力。
1,企业创新激励需要“软硬兼施”
1.1制度保障优先,让“工程师”成终身职业。调查显示,创新激励机制在对工程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中位列首位(74%)。由此可见,工程师对企业“制度性的激励”需求显著。而在所有创新激励机制中,超五成的工程师认为建立技术领域的职业晋升机制最为关键——中国工程师迫切希望能够打破技术职位与管理职位间的巨大职权与福利鸿沟,寻找到一个没有天花板的终身舞台,从而摆脱生活压力,安心地从事科研创新。
↑点击上图可放大显示
1.2 “试错机会”受看重。同时,众所周知,创新无法一蹴而就,在一个个日常可见的创新成果背后,通常伴随着工程师们一次又一次失败重来的周而复始。在创新这条极需勇气的道路上,给予创新试错的机会同样能够体现企业力图消除工程师后顾之忧的积极态度。与此相对应,48%的受访工程师甚至将“在资源和时间上支持创新的试错”排在比“对创新成果的认可”(“设立内部创新奖项—46%”和“设定创新奖励专项资金—38%”)更优先的位置,排名第二。
1.3 线上线下融合,为工程师“保驾护航”。创新激励机制是保持工程师创新活力的引擎,但是创新实践还需要“硬件”来支撑。唯有坚实的硬件基础,才能助工程师厚积薄发、开拓创新。在诸多的硬件支持中,“务实”的工程师表示实验设备(60%)是首要保障,甚至优先于经费支持(58%)。而建立创新孵化中心(55%)和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测试环境(45%)分列第三、四位。此外,调研访谈时也发现充满创造力的工程师们也希望企业借助时下流行的互联网社交模式深化创新激励,设立创新在线平台,记录、分享创新成果,借此学习国外创新案例,吸收各地创新经验,兼容并蓄,激发灵感。
2,创新力拓展亦需自由开放
2.1 学习型组织更易“孵化”创新。市场因为竞争而开放,行业因为竞争而丰富,“竞争”似乎总是能够激发活力。但是,竞争机制对宏观层面的创新激励未必适用于个人创新。数据显示,61%的工程师认为以合作为主导的团队结构更易激活工程师创新力,并且更期待在学习型组织中工作。由此可见,“个人英雄主义”已不符合与当下的创新环境,工程师更希望通过合作集采众长,加快创新周期,以应对愈加复杂的市场需求。未来,“提倡合作,辅以竞争”应成为企业工程师团队的主流工作模式。因此,沟通能力也成为优秀工程师的必备能力要素之一。
2.2 “幕后英雄”要求走向台前。目睹市场风云变化,客户需求不断多样化,曾经甘当“幕后英雄”的工程师们如今也渴望走出实验室,了解市场、接触客户,避免陷入“闭门造车”的困境。调查发现,有74%的受访工程师希望更多参与项目决策的机会,58%的工程师希望多与客户接触,这样可以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当工程师走向台前,把握市场脉搏,了解客户需求,他们的创新将真正作用于时代,创造更高价值。
2.3适当宽松土壤便于创新“萌芽”。创新需要工程师发挥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而这样的主观能动性需要更少的束缚与限制。对此,工程师希望企业能够给予更自由开放的工作时间与环境。有高达54%的工程师希望工作时间更加灵活,可以自由调节工作强度,以保持最佳状态,激发创新思维。而对于工作环境,“能激发灵感的会议以及交流区域”以73%的高票当选,另有57%的工程师需要便于与同事沟通的开放式办公环境及汲取信息的学习区域。而普遍受艳羡的“能放松身心的信息和游戏区域”却仅得到29%的认可,排位最后,这也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工程师对创新的“务实”态度。
3,创新力培养应当“形成体系”
3.1 “多层次”企业培训,满足全面创新需求。助力工程师创新,工作环境的改变仍然不够,还需要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活动给予工程师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调查显示,不同资历的工程师对培训需求存在差异。90后工程师渴望扩大知识面,胜任工程师职业,因而对专业技能培训需求显著(42%);80后受访工程师更期待资深工程师及跨部门团队的“言传身教”,以高效习得成功经验(49%);而老一代工程师则更重视业界乃至跨行业的创新成果交流展示,从而开拓视界,确保自己能够始终立于行业最前沿,70及60后工程师对这一需求的比例接近五成。因此,企业需要“因材施教”,设立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以实现工程师个人的阶梯化发展。
此外,针对技能培训的内容,调查指出工程师普遍对创新思维与沟通技能有较高的需求。思维能力(46%)被工程师视为影响创新能力最重要的个人因素之一,企业如能为其开发培训模块,根本性、长期性地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和习惯,无疑将极大地夯实工程师的硬实力基础。而沟通能力作为团队合作的基础,作为工程师走向台前,了解市场需求时必不可少的软实力技能,也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应考虑将“创新思维”及“沟通技巧”培训并列为与专业知识同样重要的培训项目。
3.2 “传帮带”交流体系,深挖资深工程师“新”潜力。如前文所述,工作经验在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中排名首位(65%)。调查显示,60后工程师的创新成果在“填补行业产品或技术空白”方面遥遥领先与其他年龄段工程师,达28%,足可见经验对提升工程师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影响力的重要性。在企业创新力培养体系中,如果能进一步激发老一代工程师的创新力,并通过交流合作将其丰富的创新经验传递给年轻工程师,无疑将对企业创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此,我们发现,60后工程师在创新挑战方面,对于创新经费及资金支持方面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工程师,对于这一部分极富有创新力且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企业应当尽力通过充足的经费支持其创新研究项目,同时提供更多的行业交流机会,帮助他们以更加前瞻性的视角从事创新工作。
结语
创新是一项伟大而漫长的事业,一代又一代的工程师选择在这条充满荆棘但也充满机遇的道路上前行,我们对这样一群创新的勇士充满敬意。我们相信,如果企业能从关注工程师创新需求,提供有利于工程师创新的环境和机制开始,承担起帮助工程师实现更大创新成果的重任,除了会让工程师的职业发展更富有成就与魅力以外,最终也必然会有利于企业乃至国家的整体创新发展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