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科德宝宝翎滤清器:十载同“芯”,逐梦远航。依托专业过滤技术,专注卓越运营管理,关注未来可持续发展
【中国成都,2023年3月13日】3月10日,总部位于德国的科德宝集团旗下空气和水过滤专家——科德宝过滤技术集团庆祝其成都工厂成立十周年。成都科德宝宝翎滤清器有限公司(后称成都科德宝宝翎),由科德宝过滤技术集团与日本宝翎公司于2012年12月合资成立。作为科德宝集团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家工厂,成都科德宝宝翎依托科德宝集团超过170年的技术积累和日本宝翎公司的创新滤材技术,在立足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积极响应成都 “建圈强链”的发展策略,为地区经济和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做出贡献。出席十周年庆典的来宾包括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领事Silke Röfer女士,科德宝集团亚洲地区代表许倍帝女士(Bettina Schoen-Behanzin),成都市新都区副区长胡蓝先生,成都市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启明先生以及来自其他合作伙伴和关联企业的代表。
▲来自成都市新都区政府、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以及科德宝的代表共同出席庆典仪式
2012年,作为德国科德宝过滤技术集团布局中国市场的重要战略之一,成都科德宝宝翎滤清器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为成都及西南市场的汽车产业提供以汽车空调滤清器为主的过滤器产品的OEM原厂配套生产。10年间,成都科德宝宝翎秉承“提供高效优质的过滤解决方案,提高大众生活质量”的使命宣言,不断朝着“打造标杆工厂,实现卓越运营”的目标迈进。
▲成都科德宝翎滤清器有限公司 俯视图
积极创新,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为响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成都科德宝宝翎先后导入活性炭除异味、多功能抗过敏滤芯等新产品产线,并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全力支援抗菌抗病毒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从2019年开始,成都科德宝宝翎就开始布局以锂电和氢燃料电池为驱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着眼产品功能创新和高性能滤材开发,同时也在产线布局上做足准备,确保能够随时响应新能源汽车客户的生产需求,确保供货及时性。
新能源汽车是成都的重要产业之一。目前,成都已聚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沃尔沃、吉利领克、神龙等30余家整车企业。成都科德宝宝翎滤清器有限公司总经理朱跃新表示:“成都科德宝宝翎的快速发展,证明了公司战略方向的正确性。汽车产业是成都的第二大产业,成都“建圈强链”的产业发展策略为我们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进一步疏通了市场通路,供应链效率获得大幅提升,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和客户的协同效应。”
卓越运营,打造汽车滤清器一站式生产体系
一直以来,成都科德宝宝翎始终坚持使用自主生产的专利超细合成纤维作为其自主品牌micronAir每刻爱品牌滤清器产品的重要基材。凭借集团雄厚的无纺布滤材研发优势,公司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生产价值链的自主把控,形成了完整的汽车空调滤芯产品一站式生产体系。同时,通过整合精益生产与六西格玛管理的卓越运营,公司产能实现了超过100% 的增长;产品类别由最初14款增长到500多款,平均年增长超过200 %。在工艺改善方面,成都科德宝宝翎不断加大设备和技术投入,分别在2014和2018年实现两次大规模扩建,从德国导入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产线面积实现了三倍增长,推动产能提升。
▲micronAir 活性炭汽车空调滤产品
安全第一,提高质量促生产
安全生产是企业立足之本,更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通过各项举措,成都科德宝宝翎不断夯实安全管理基础,严格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贯彻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通过持续运行良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深入人心的企业安全文化,成都科德宝宝翎在过去十年实现了“零事故”的骄人成绩。
▲micronAir 灰尘单效汽车空调滤产品
成都科德宝宝翎始终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自2019年起,公司逐步导入 “零缺陷”的质量文化,并推行6西格玛管理机制,持续开展诸如“质量隐患查找”、“知识竞赛”、“岗位技能比拼”等多种形式的“质量月活动”,将“零缺陷”的质量意识深根到员工意识和日常工作中。
承担责任,立足可持续发展
十年来,成都科德宝宝翎在生产上实现了原材料的利用率的逐年提升,较 2012年能耗降低了近50%。此外,成都科德宝宝翎还积极实践全价值链绿色发展,在多个生产环节中成功导入自动化,推进数字化管理体系和无纸化工厂建设,竭力发展绿色智能制造。
成都科德宝宝翎始终秉承植根中国的“长期导向”,切实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曾先后获得成都市新都区“纳税大户奖“、“安全生产(消防)先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企业”和“最具爱心企业”等奖项和鼓励。企业能够获得长期发展,不仅彰显在销售数据和盈利能力上,对社会责任的践行也同样重要。朱跃新总经理表示:“一直以来,成都科德宝宝翎一直通过整合资源和工艺创新来响应企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也聚焦未来产业的可持续性,依靠价值创造驱动自身成长,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如今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下的企业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