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外供应商一直认为在中国制造零配件可以降低成本,而事实上,他们现在也开始发现想在中国省钱也并不总是这么容易。
高原料成本和员工工资的增长提高了制造成本。同时,由于同种车型及其配套件的产量在中国往往是很小的,所以要实现规模经济非常困难。
尽管如此,整车商还是继续要求降低价格。大型国际和国内供应商都将在今年继续寻找减少成本开支的途径。例如,供应商将同时为几家客户开发产品来分担模具制造成本,分享人力资源等。
供应商面临的几个挑战:
整车商方面要求降价的压力 每种车型的小生产量和许多新车型的上市 高原料成本和增长的劳动力成本 本土低利润品牌的零部件市场份额增长
许多主要国外供应商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并在努力拓展,因此对工程师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2006年德国供应商Mahle GmbH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工程师活动中心,目的是通过开展一些活动项目,例如卡拉OK和讲座等,来丰富工程师的生活,为公司留住人才。
一级供应商发现,在中国寻找、开发和保留二级供应商需要大量的投入。零部件制造商之间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于大部分有实力的供应商拒绝公开他们二级供应商的信息,害怕因此被竞争者挖去墙角。
2006年的一些行业趋势为供应商创造了机会,汽油涨价、大排量车消费税和排放标准的提高等都为企业带来了更多业务。例如,为了在提高发动机功率的同时,提高燃油经济性,进口涡轮增压器在2006年蜂拥而入。预计今年诸如BorgWarner和Honeywell等涡轮增压器供应商的业务将会增多。
在中国,城市之间的排放标准不尽相同,但都日趋严格。提供发动机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和排放控制等产品的公司,如Magneti Marelli,Robert Bosch GmbH和Arvin Meritor等将获利。这些公司在中国都有很多工厂。
轿车越造越小的趋势影响了一些大供应商的利益。这对本土制造商是有利的,他们有地域之优,能提供低价的零部件。
供应商抱怨国内的整车商比跨国公司要求更低的价格,今年这种情况还将持续。
暴利时代已经离中国远去,今后供应商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