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正欲大举进军欧洲市场的华晨尊驰BS6在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主持的碰撞测试中,因成绩不佳,而倍受海外舆论打压。据悉,这已是中国汽车在海外第三次遭遇“碰撞门”事件,此前,江铃陆风越野车和奇瑞旗云轿车也曾先后在德国和俄罗斯当地的碰撞测试中,遭遇诟病。
这些通过国内碰撞测试的汽车,为何难以跨越国外安全技术的门槛呢?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一方面,由于国内碰撞标准与部分国家的测试内容有所差异,可能会导致结果不一;另一方面,技术水平已经快速提升的中国汽车,要凭借价格优势步入国际市场,还会存在一些技术、质量之外的潜在阻力。
事实上,除了整车出口受阻外,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也频繁遭遇国外反倾销涉讼,以及因质量或安全事宜而引发的一系列贸易摩擦。例如,德国“汽车、马达、体育”杂志日前发表文章,将万里S-1093、玲珑子午线600等6种来自中国的轮胎列入“不推荐”名单。而在美国,最近由于汽车安全事故而引发了对中国制造的汽车轮胎质量的指责,中国生产商为此可能要召回近50万条轮胎,起码将耗资6400万美元。
众所周知,凭借低成本优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加工贸易出口国,同时,中国也连续12年成为全球被反倾销的最大国。除了传统的欧美发达国家外,诸如印度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频繁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领域也逐步从钢铁、纺织品及农产品等传统行业向新兴的汽车领域蔓延,业内专家甚至预测,汽车出口将成为中国下一个贸易摩擦高发区。
可见,看好海外市场的中国汽车业,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避免低价竞争,这样,中国汽车出口之路才能少一份摩擦、多一份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