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商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1月13日,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张骥就我国汽车出口情况和《意见》相关内容回答了本报记者提问。
《中国汽车报》:我国汽车出口近期发展情况如何?
张骥:近10年来,我国汽车出口呈现飞速发展趋势。汽车整车出口从2000年突破1万辆(1.6万辆),到2008年,已达到69.1万辆,共增长了42倍,年均增速达60.1%。
从2008年8月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汽车整车出口已连续14个月负增长,汽车零部件出口连续11个月负增长。
今年1~9月,我国整车出口24.9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5.3%。汽车降幅远高于同期机电产品出口降幅和外贸出口降幅,是所有出口产品中降幅较大的产品种类之一。
《中国汽车报》:你认为,影响汽车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骥:汽车出口下降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经济危机影响。1~9月,北美市场销量下降27.3%, 日本下降15.5%,欧洲下降10.8%。同时,融资遭受严重打击,信贷业务难以开展。预计全年世界汽车市场降幅将达12%。其次,出口基数偏高。去年1~9月出口额为239.4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39.3%。再次,汇率的影响也很大。另外,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今年前3个季度,1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了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102亿美元,远高于2008年的62亿美元。同时,各国相继出台政策限制汽车进口,俄罗斯提高15%~30%的进口关税,阿根廷、委内瑞拉对进口轮胎和整车分别采取进口许可证制度。
从我国汽车出口自身看,我国企业出口经营方式粗放,也是造成今年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
《中国汽车报》:《意见》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什么?
张骥:《意见》是根据《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汽车出口战略,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汽车出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外贸出口增长方式,提高出口增长效益和质量,推动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的发展目标是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从2009~2011年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0%;到2015年,汽车和零部件出口额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年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
在“十一五”后期和“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巩固传统发展中国家整车中低端市场,拓展汽车零部件国外配套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中高端市场,稳步进入发达国家整车中低端市场。着力培育我国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核心技术的跨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集团,大力支持自主品牌汽车出口。
《中国汽车报》:我国汽车出口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张骥:我国汽车出口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粗放的增长方式。具体表现为:第一,主体过多。2008年出口额的302亿美元中206亿美元是零部件产品,这部分出口由19521家企业贡献。企业数量比2001年增长372.1%,但平均每家企业出口额仅105万美元。
第二,市场过度分散与集中并存。过度分散体现为汽车出口总额的302亿美元共分布在210个国家和地区;过度集中表现为目前前10位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53%,前20位市场占69%。
第三,企业缺乏明确的出口战略规划。出口企业往往简单地把有订单等同于有市场,缺乏对特定市场的产品适应性改进。
第四,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出口主要靠价格手段进行竞争,企业盈利水平较低,削弱研发、售后、品牌投入力度,向国外消费者转嫁风险。
第五,售后服务和营销网络无法跟上出口速度,由此引发的纠纷不断。
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用近50年才建立起完善的出口体系,我国汽车出口从发展到现在仅10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汽车报》:你预计《意见》将给汽车出口带来哪些影响?
张骥:《意见》的意义在于向业界发出强烈信号,明确汽车是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企业要在提高出口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为此,《意见》提出,要着力推进汽车出口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结构、企业结构、售后服务主体结构五大转变。
具体而言,在产品结构方面,推动汽车整车出口从载货汽车及底盘等商用车为主向以经济型轿车、大中小型客车等乘用车、商用车并重转变。推动零部件出口从以机械类为主向机电类、电子类产品为主转变。在出口市场结构方面,整车出口市场由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市场逐步向中高端市场转变;零部件出口市场由以售后和维修市场为主向进入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配套链市场转变。出口贸易结构方面,推动汽车出口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向产品、技术和资本输出相结合转变。出口企业结构方面,推动汽车出口企业从单纯的进出口型企业向营销型企业转变。售后服务主体结构方面,推动汽车出口从依赖海外经销商销售网络向自主营销体系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