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从2002年32.5亿美元快速增长到2008年206亿美元,增加了5.3倍,汽车零部件出口在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上升为2.5%,占外贸出口比重为1.4%。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国际汽车市场需求持续萎缩,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今年1~10月,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为115.3亿美元,同比下降27.5%,已连续10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降幅高于同期外贸出口降幅(20.5%)和机电产品出口降幅(18.6%)。
金融危机是造成汽车零部件出口下滑的外因,我国企业自身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重要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放大了冲击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实力不强。国内零部件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整个行业的50%左右,内资大型零部件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比例不足1%,零部件企业总体层次较低,力量分散,专业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外商大批量采购需求。2008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企业有19521家,出口金额过亿元的企业仅15家。
二是内资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近几年来,全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仅0.6%左右,无法形成较强的开发能力,缺乏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据统计,200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500强企业的研发经费仅为德国博世公司研发费用的17%。
三是出口产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仍主要面向世界低端市场,OEM配套比例不足30%。产品技术含量低,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有些产品几乎无利可图。
虽然在2008年之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实现了持续高增长,但是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营销体系,没有品牌优势,没有差异化,主要靠低成本大规模快速扩张,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走的是一条粗放的出口增长道路。不能否认,这种发展模式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要在此基础上维持高速增长已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