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肯德基的“法风烧饼”一经推出,就勾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中国的烧饼做成法国风味,肯德基进行了继老北京鸡肉卷和油条之后,又一次“中西合璧”的本土化创新和改进。
在汽车领域,类似的本土化改进也屡见不鲜。随着中国市场地位的不断提升,针对中国市场特定需求,对产品进行专门改进的做法正成为许多车企纷纷采取的战略。8月7日上市的北京现代名驭,可谓是最新进入这场本土化改进风潮中的“新生力量”。
适者生存 避免“水土不服”
在汽车领域,最显而易见、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改进行为当属“加尾巴行动”。
无论是较早前的307、福克斯、POLO,还是最近的207、世嘉,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企业都做了同一件事情——在原型车的基础上,为它们加上“尾巴”,在造型上成为更易被中国消费者接受的三厢车。更有意思的是,为了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不少企业还将重新设计后的三厢版车型作为冲锋陷阵的头号选手,先于两厢版车型上市。“两厢变三厢”被不少企业默认为是在中国市场取胜的秘诀。
不论是被讽为妥协还是被赞为改进,对企业来说,适者生存是他们很明白的道理。就算奥迪、宝马、沃尔沃这样的国际大牌在面对大有潜力的中国市场时,也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纷纷采取迎合的态度,针对中国市场进行产品的本土化改进。
在企业看来,产品本土化改进的目的很明确:最基本的是要保证自己的产品适应中国市场,将“水土不服”的可能降至最低,达到这样的目标仅仅是成功的一半。改进后的产品真正得到消费者认可,为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才是最终目的。
本土化改进的战略高度
本土化改进被很多企业认为是产品永葆青春活力,实现“长生不老”的一剂良方。
桑塔纳、捷达等在中国市场上活跃多年仍“老当益壮”的车型,成功的关键就是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进行恰当的本土化改进,有效降低了消费者对产品出现“审美疲劳”的可能性。
作为北京现代首款实现自主研发、独立完成本土化改进的车型,名驭也被赋予了延长产品生命力的重任。“我们尝试用这种改款的方式延续产品的生命力,根据我们估计,名驭的销量会是索纳塔目前销量的2倍。”北京现代常任副总经理李峰告诉记者。
本土化改进不仅被视为延长产品生命的有效措施,不少企业甚至将本土化上升为保证企业发展活力的战略高度。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1997年成立的泛亚汽车研发中心,作为第一家中外合资汽车研发中心,已经在通用汽车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