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汽车工业而言,涡轮增压(英文为Turbo charging)并不是新名词。湖南大学教授、发动机专家韩志玉告诉记者,涡轮增压概念的诞生,已有上百年历史。相关资料显示,1905年,苏尔寿(Sulzer)兄弟研发公司的总工程师阿尔佛雷德•J•波西(Alfred J Buchi)博士在瑞士温特图尔首次提出了涡轮增压的概念,并于当年的11月16日,被德国专利局授予了第204630号专利“内燃机辅助增压器技术”,这标志着涡轮增压技术正式诞生。波西也被公认为涡轮增压技术的创始人。
1912年,世界上第一台废气驱动的增压器正式问世。不过,这项技术最初并未用于汽车行业,而是应用于船舶、航空领域。1923年,德国交通部建造了两艘轮船,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该技术使轮船的10缸发动机的最大功率输出由1750马力增大到2500马力。涡轮增压器的规模化生产出现在二战时期,由美国首先将其运用在军用飞机上。
1961年,小轿车开始尝试性地安装增压器,但因为瞬间产生的巨大压力和热量,使安装后效果并不理想。瑞典萨博汽车公司是第一家把涡轮增压器成功批量应用到汽车产品上的汽车制造商。配装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萨博99车型,在1969~1984年间销售量高达近59万辆,足以显示市场对该技术的肯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萨博公司使汽车发动机在应用涡轮增压技术上,真正走向成熟,宣告了汽车产业一个新时代的诞生,涡轮增压技术改写了“排量大小决定功率”的传统概念。
在上世纪涡轮增压技术发展的历史中,宝马的Turbo200、保时捷的911Turbo都是消费者追捧的热门车型。在中国,大众公司率先引入了轿车涡轮增压技术。目前,运用于多款车型的2.0TSI(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式发动机)发动机,曾连续数届(2005、2006、2007年)在约30个国家近60位顶级汽车专业记者组成的评审团的“年度发动机”大奖评审中,获得1.8~2.0L排量级别“年度发动机大奖”,该评审团认为该款发动机“在技术、性能、节能、环保方面取得了平衡”。
韩志玉告诉记者,涡轮增压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时间也不短,但主要应用于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对这项技术的应用较少。“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上大学时,学校就有一位教授在为一家国内汽车企业研发涡轮增压汽油机,目的跟现在的不一样。当时汽车在高原上行驶时,由于空气稀薄,输出扭矩和功率大幅度下降。运用涡轮增压技术后,能够帮助发动机恢复功率和扭矩。不过,那时的汽油机转速比较低,涡轮机的技术水平也不高,不能和现在同日而语。”韩志玉回忆说。
据了解,目前,在中国,除了一些比较落后的农用车外,涡轮增压技术几乎应用于所有的柴油发动机上。随着节能减排目标的提出,我国小排量涡轮增压缸内直喷式汽油发动机将成为主流。韩志玉透露,他正在主持相关的技术研发项目,国内几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也在做相关的技术储备。